于双喜:我曾经演过毛主席
12月19日晚上,今年70岁的于双喜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
一口标准的普通话,说话不紧不慢,回忆起20年前的往事,他说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
1987年,由当时的湖南电视台(现湖南卫视)投资拍摄的电视剧《徐特立》在长沙开拍,导演是傅乐。那时,已50岁的于双喜在中建五局工作,被分在正处在建设中的黄花机场指挥部。
一天,湖南电视台的记者到黄花机场去采访,同行的傅乐无意中在指挥部的办公室碰到了于双喜。“他见我到后很激动,连跟我说‘我认识你,你很像一个人。”接着,他递给我一张照片。照片上的人是毛主席,是他在延安的时候,史诺给他拍的。“当时他没说找我干什么,我也就没放在心上。后来,由于工作调动,我回到了位于长沙井湾子的公司总部。”
一段时间后,傅乐来到了我们总部。他见到我后比上一回更高兴了。这次,他跟我说,邀请我去一部电视剧里演一回毛主席。“当时我一下就懵了。我从来没演过戏,这回竟然要我去演毛主席,这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。”傅乐看出了于双喜的担忧,连忙安慰他:“没事,到时候会有人教你怎么做的。”
“这部戏中毛泽东这个角色最初定的人是古月,因为片酬问题,最后没有谈妥。”于双喜说。回忆起当时演戏的情景,于双喜仍然记忆犹新。戏里扮演朱德的是一个专业演员,是当时成都话剧团的团长,叫刘怀正。“他刚一见着我,就马上走过来拉着我的手,说:‘你长得真像,我们以后做搭档算拉。’也没化什么妆,主席脸上有一颗痣,我脸上没有,化装师就在我脸上沾了一块小塑料。”于双喜说,那时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,戏里做道具的那种公共汽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,那么大个汽车,就拉了他和朱德两个人。拍摄地点是在岳麓山的中南矿冶学院(当时的叫法),里面有一个防空洞,被装饰成了延安窑洞的样子。车子从路上缓缓地开过去,两边都站满了围观的群众,大家都在喊“毛主席万岁”的口号。于双喜说他当时站在车上,感觉激动极了,那场面既壮阔又动人。“我以前从来没演过戏,更别说在那么多人面前了。人一下子就懵了,幸亏旁边的朱德经验足,推着我走了过去。可能是被那场面感染了,我的手情不自禁地挥了挥,周围的欢呼声更大了。导演没跟我们说什么戏,傅乐告诉我你平时怎么走路在戏里就怎么走,不要刻意去表演。结果那场戏一遍就过了。”
于双喜说戏拍完后,有很多年轻人就拖着他出去照相,差不多照了几十个胶卷,那样站着,后来胳膊都酸了。有些人还拿出本子叫签名。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,一点都不会应付,现在想来,当时的场面挺混乱的。
过了把戏瘾,演完这个戏之后,于双喜就去了海南,从此再没有拍过其他戏。据说,这个戏后,有不少导演试图找他拍戏,但因为无法联系到人,最后都放弃了。很多年后,于双喜从海南回来,在飞机上,碰到了一个潇湘制片厂的朋友,他一见于双喜,就问为什么不继续演戏下去。于双喜说:“我觉得自己离伟人的距离太远了,勉强去做,也会做不好,还不如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。我的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经历,已经很开心了。”
那次演戏经历不仅丰富了于双喜的生活,也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利用休闲时间,他读了毛泽东的很多诗词,研究了他的书法,并时刻用他的话语勉励自己,告诫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。退休后,于双喜喜欢唱唱京戏,没事时,就拿出毛泽东的诗词出来读读,“一看他的东西,整个人都觉得特别充实饱满。”
刘启文:这些主席像章跟了我几十年
(一有空,刘老就会拿出自己收集的主席像章端详一番)
今年72岁的刘启文生在湘潭县,现在住在城正街泗洲庵的一个小区内。12月24日上午,我们见到他时,他正从医院打完点滴回来。
得知我们的来意,他立刻显得很激动。他从房间内取出一个大盒子,然后开始地向我们讲诉他和那些像章的故事。
刘启文说,他收集第一枚主席像章时在1950年。1949年10月5日,16岁的刘启文参加了乡里的民兵组织,同时加入了中苏友好协会。1950年,他收集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一枚像章——“中苏友好协会”像章。这个像章的背底是红色的,上面刻着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头像,铜制的。“那一年全国大解放,在湘潭县当时的丰美乡(现在的乌石镇)成立了乡政府。当时,我就买了一枚像章。”可惜的是,这枚像章在后来的搬家中丢失了,只保留下来了一个“中苏友好协会”的会员证件。为此,刘启文说他痛惜了好一阵子。
在参加民兵组织前,刘启文一直住在湘潭县丰美乡,在家种田。从13岁开始,学会了做油漆,成了一名油漆工。1953年,刘启文去报名参军抗美援朝,由于体检没合格,最后没去成。“当时去当兵要求体重必须达到100斤,但我却因为人细,个子矮,最后没去成,挺遗憾的。”
1955年,这一年的新兵招募刘启文又去报名了。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军旅梦想。参军后,他被分到了福建军区的一个空军基地。从1955年参军到部队至1976年转业回地方,刘启文在部队待过了21年的时间,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。1968年,他开始收集毛泽东像章。据他回忆,他现在收藏的像章绝大部分都是那时候收集的。1968、1969年两年期间,他收集了上百枚主席像章。
刘启文现在收藏的最大的一枚毛主席像章是1969年收集的,足有一个手掌那么大,主题是:全国山河一片红,上面除了有毛主席头像外,还刻有天安门和飘扬的五星红旗。“那时候全国大联合,到处都建立了革命委员会。我那时候在部队,每个人只准买一个,我花了两块多钱,才买到的。”
另外一个刘启文很喜欢的像章是1968年3月份收集的《咏梅》,也花了两元多钱。上面有毛主席头像,梅花,还有毛主席写的那首词《咏梅》: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。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。“像章这么小,还能刻这么多字,着工艺太精湛了。现在,这枚像章很珍贵的。”刘启文说。
据他介绍,到目前为止,他总共收集了200多枚像章,这些像章的来源,一部分是当时部队发的,另一部分是自己买的,还有一些是别人送的。“别看这些小小的像章,它们可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,内容也很丰富多彩。”
刘启文最后收集的几套像章是1993年收集的,是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高级镀金章。有一套有五枚,分别表示毛泽东曾经待过的5个地方:韶山、井冈山、遵义、延安、北京,另一套有6枚,在以上5个地方之外,增加了上海。这套像章还配有音乐。刘老把电池装上后,像章盒就自动地唱起了《东方红》。此外,在一个有锁的盒子内,还有一套毛泽东100周年诞辰高级镀金纪念章。
在部队待了20多年,后来转业回到了家乡,刘启文被分到了湘潭县陶瓷厂,直至1995年退休。据刘老介绍,他平时的兴趣爱好不多,就喜欢看看电视,而且只看新闻类节目。“电视里一放广告我就唱毛主席的歌,反正我会唱的这类歌也很多。”有时候,他也会研究研究像章。在刘老的书桌上,摆着两本专门研究像章的书籍,一本是《毛泽东像章收藏与鉴赏》、一本是《毛泽东像章最新行情》。“我收集的有些珍贵像章这书上都没有呢”。刘老笑着说。“每次搬家,我都会把这些宝贝带走。它们跟了我这么多年了,看到它们,我仿佛就看到了主席,心里很开心,也很激动。”
杨华方:我想还原一个更生动的毛泽东
关于毛泽东的文艺作品已经汗牛充栋,似乎已无法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了。可是,当杨华方的最新作品《毛泽东在1925年》在《中国作家》上出现时,还是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注意。
作品反映的是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200多天的故事,把青年毛泽东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故事情节生动曲折,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,不仅尊重了客观事实,而且在塑造伟人毛泽东形象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,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描写毛泽东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,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幽默、智慧、真实的早期毛泽东形象。
据了解,《毛泽东在1925年》是我省重点关注题材,该作在2005年《三湘都市报》连载,今年在《中国作家》第4期头条“特别推荐”栏中发表,9月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。在11月份搜狐读书频道上,该书网络点击率有好几次都进入了前五名。
谈起写这本书的初衷,杨华方说这缘于他内心深处一段挥之不去的“主席情结”。杨华方说上小学的时候,他就很敬仰毛泽东。后来到湘潭工作,经常听到毛泽东在韶山的传说。杨华方年轻时在大型钢铁企业湘钢工作时,就经常下到韶山去采访。在与当地群众的接触中,杨华方听到了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民间传说,细节生动,充满了情趣。十多年前,杨华方住在韶山滴水洞时,在毛泽东曾经住过的一号楼看到主席打补丁的睡衣和鞋子,心里就被深深地触动了。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,生活却是这样俭朴,这让我对主席又增加了一份崇敬。”
“对于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的事情,历史书上有过记载,但都很简单,粗线条的,包括毛泽东在韶山办夜校等,都只有简略的记录。但我在和当地群众,尤其和一些老人交谈后,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,当时我就想,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。回韶山、办夜校、选举、离开,是主线,但其中却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,他们就像长在主线上的一个一个瓜,更生动。”几十年过去了,一些向他讲述这些传说的韶山老人一个个都去世了,杨华方就更萌生了要将这些民间传奇记录下来的念头。
杨华方说,早在湘钢工作时,他在韶山参加过两次笔会,在滴水洞住了一个多月,调到《湘潭日报》后,去韶山的机会多了,常常听到毛泽东的传说故事,如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还有个堂客叫一秀;毛泽东带着杨开慧第一次回韶山,成胥生以联名状诬告毛泽东;为了让杨开慧进毛氏宗祠,韶山人特意在祠堂另开一侧门;遇灾农民向成胥生要求买粮度荒,成胥生说,你们找毛泽东要饭吃去呀;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派兵抓毛泽东,毛泽东坐着轿子逃跑了等等。这些零星的传说故事,像民间传奇,激发了杨华方的创作激情。
2000年元月份,他开始动笔写作《毛泽东在1925》,2004年底完稿。早在2001年,当时标题定为《难忘1925》的初稿就已经出来了。2000年3月,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魏委、龚政文、周湘先生,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康建民、高年士先生等在讨论他的关于毛泽东的电视剧初稿时,感到意外,说没想到他将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写得这样丰满。“我当时担心这些民间传说不被认可,但他们都肯定了。遗憾的是当时因经费问题,压缩拍摄了4集,在中央电视台等播放。”
对于毛主席,杨华方说他是一代伟人,改写了中国的历史,引起了世界的关注。是毛泽东的气质和聪慧,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,才有了他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奇。“我现在收集到的素材还有很多,以后,如果条件成熟,我应该还会创作更多的作品。”
赵志超:我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
在国内,对毛泽东的研究有“南赵北赤”的说法。赤指的是权延赤,而赵就是赵志超。谈起自己和权延赤的区别,赵志超说,“他主要是从领导的角度去写毛泽东,而我则主要是从平民化的视角切入。”12月21日上午,赵志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
赵志超前后写了五本关于毛泽东的专著,分别是《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》、《故园行》、《毛泽东12次南巡》、《毛泽东一家人》上下册、《韶山魂》。最早的一本是199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,而《韶山魂》是2003年5月出版的。据悉,《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》是第一本明确向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献礼的书籍。
1983年,当时湘潭县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征文比赛。才10多岁的赵志超带着一种试试的心态,写了一首诗《主席微笑》,没想到获得了一等奖。这对赵志超是个很积极的鼓励。那时候,他已经参加工作了,在湘潭县的一个业务部门工作,是个文学爱好者,平时就喜欢写点东西。有一次,赵志超接到了一个任务,写一篇关于《毛泽东两次回韶山》的文章。为了写好这篇文章,他多次下到韶山、长沙去采访。还记得住往事的人都老了,有的记性也不大好。赵志超前后采访了五、六个人,线索不断增多,后来文章写了三万多字,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了出来,反响很好。在去韶山的采访中,赵志超了解到,一些当地群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和毛主席保持着书信往来,有的还被请去过北京见主席。他们这些人有的还健在,有的虽然不在了,但他们的子女都知道得很清楚。渐渐地,他发表了几百篇这样的文章。后来,就有了集结成书出版的想法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《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》一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。书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,共收录了100多个故事,这些都是赵志超一手搜集回的,很多都是一手资料。
当时由于有工作在身,很多材料都是利用周末和其他业余时间去搜集的。从1985年到1992年,赵志超在湘潭县工作了7年,那里条件不好,房间里光线很暗。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,他硬是坚持了下来。
1992年,赵志超受到邀请,第一次去到了北京。赵志超知道,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。“以前我的搜集范围主要集中在湘潭境内,最远的也只到长沙,这次却到了北京,能获得资料的途径就更广了。”在那一个月的时间内,他每天都早出晚归,有时候为了采访一个当事人,要转好几次车。那段时间,不光视野开阔了,而且搜集到了更多的资料和素材,这为赵志超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,也有普通人的一面,是个有喜怒哀乐、感情丰富的人。现在,外界对我有很多称呼:毛泽东传记作家,毛泽东研究专家,红色作家,等等。当我问他最喜欢这些称呼中的哪一个时,他谦虚地说“哪一个都不配,不过自己更喜欢‘红色作家’这个称呼一点。”赵志超说,现在很多学校、企业会找他去讲课,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。“没有时间思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,讲出来的都会很浅。所以,我宁愿选择拒绝。”如果有时间,他还是会写一些传记文学,毕竟脑海中还有很多素材,但他会把重点放在宣扬毛泽东的业绩、人格和思想上。
“我之所以会这么做,就是内心对主席一直怀有一种很深的感情。当时我下去采访时,发现并没有人做这个工作。那些人都很老了,而且很多事情都需要慢慢回忆。不久后,很多老人就走了。要是没有人把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录下来,那多可惜啊。”现在我还在想,当时自己做的这个工作真的很有意义。
谈起以后的想法,他说想创作一些以湖湘文化、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为题材的作品,为宣扬湘潭的文化出更多一点力。
精彩文章推荐↓
中国农村原来可以就地工业化!这位学者把毛主席最为超前的农业思路讲活了!
为毛主席洗冤的中国第一人!
知青,没有将上山下乡看成是迫害,而是财富!这才是真正的历史
300多名中国政协委员来韶重听毛主席的课竟然泪流满面!
诺奖得主屠呦呦热爱毛主席,接受访谈让杨澜大失所望,却让百姓大喜过望!

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起来,纪念毛主席和传颂毛泽东思想!
今天9月9日,他依旧与他的人民彼此呼应!
母校湘大终于要创办中国首个“毛泽东学院”!
毛主席在尼泊尔就像马克思当年在中国被年轻人尊为偶像热烈崇拜!
愿这首唱出“伟大的毛泽东”的红歌能世代传唱,歌词坚决不许动!
让反毛公知集体上吊,中国人民大会堂唱起了反动派最害怕的歌!
这是一条守护了毛主席40+年的民心河!
山东济宁后八村民集资建全国最高毛主席铜像,没人敢拆!
美国人拍摄“文革”刚结束时的中国:竟然没有崩溃迹象!
用毛泽东思想审视改革开放,这个精英论坛胆子不是一般的大!
中国官方会晤教科文总干事:会晤厅竟悬挂巨幅毛主席画像!
开国上将许世友竟私藏了12900枚毛主席像章!
影响五千多万人!纪念毛主席就该如此高调、隆重、气派!
万吨货轮撞毛泽东时代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,桥没事,船没了!
全场折服:这教授把毛主席“为人民服务”思想讲活了!
毛主席是谁,他去哪了?长辈们竟然这样回答小朋友的疑惑!
什么力量?让350名政协委员冒雨拜祭毛主席!
九零后当红女歌手高唱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》,感觉很特别很美!
深圳市民自发在公园纪念毛主席,高唱《万岁毛主席》!

任何人只要做其中一件事,就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,而他全做了!
这两个歌手把毛主席最具“无名英雄情怀”的诗唱活了,惊艳全场!
中兴遭遇美国封杀,再次证明背离毛泽东思想,中国革命与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
河南人民捍卫的这尊毛主席像建于“文革”,可能是中国最好看的!
台湾人把《毛泽东语录》包装得大气时尚,让年轻人欲罢不能!
涿州一位企业家自筹资金建了一座毛主席纪念馆,隆重开馆,感动天地人心!
小伙子把《北京的金山上》唱活了,歌颂毛主席就得如此大胆!
用毛泽东思想造“芯”,突破美帝封锁,这家企业厉害了!
李讷怀念父亲毛泽东,往事一幕幕,让人唏嘘泪涌!
80后研究生举办“毛式婚礼”启动人生新旅程,赢得社会各方喝彩!
年轻小伙把毛主席最励志的诗词唱出来,全场尖叫!
正值多事之秋:中央高官来韶向毛主席敬献花篮!
英烈保护法全票通过,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毛主席更需要捍卫!
真心热爱!商丘80岁的史大爷在家里创办毛主席纪念馆!
许多中国人都没见过的藏民向毛主席敬献哈达场景,让人感慨感动!
图说毛泽东时代老百姓生活状态,像是吃不饱饭且饿肚子的吗?
50名党员站在毛主席雕像前,深情重温入党誓词!
这个大明星真爷们,竟敢说“毛主席是我的偶像”,公知觉得不爽被狂怼!
“文化大革命"错了吗?
浮夸风:不为人知的珍贵镜头
太有才了,不知道谁整理的:《文革与改革》
毛泽东真的冤枉刘少奇了吗?
社科院院长王伟光重提阶级斗争与人民民主专政竟被公知疯狂围攻!
“四人帮”的罪名是什么?
张若冲:国庆节你不缅怀毛主席却纪念孙中山,你认的哪个“国父”?
文化大革命为什么那么难否定?
裴宜理:中国经济腾飞基础是毛泽东打下的
历史在不断证明毛泽东的正确与伟大
原创【毛主席手迹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】
失传的屠龙术:勇士变成了恶龙怎么办?
我翻遍近代史,发现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了国运和历史